一直对“爱的语言”这个题目感兴趣。开始时会积极地了解到底有哪几种语言。到在婚姻里面实践之后,就感觉其实不管理论上说有几种,关注自己伴侣的那种才最重要。因为,伴侣很可能是“语言不同的异邦人”。就好像沙龙上有一对夫妻分享的,先生从父亲身上学到的爱的表达是默默地做事,但妻子最想要的,却不是这个,这降低了他们之间的和谐度。确实,当大家都没有深入关注对方的需求与自己的给予有差异时,或者发现不同,却不愿意适应或迁就时,摩擦、矛盾就难免发生。
我常常想,为什么通常我们都没有意识去了解对方的语言?了解后,自己又不想按伴侣想要的那样去做呢?大概是因为习惯,但有时却会觉得,其实是自己的“高傲”使然。
我愿意把它称为自己的“高傲”,而不是自私。因为感觉这只是一份有点过分的自信或者自我保护,而不是道德上的“自己顾自己”。
我们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多数是自我认同的,是构成自我的一部分。有时,我们会把认同的东西当成真理,认为“生活就是这样”。如果这样的真理要改变,那么自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为了保护自己(自我的建构),我们就会拒绝改变,甚至拒绝去感受改变的必要性。这个时候,其实我们的态度是封闭的,我们没有让“自我”始终处在一个成长的环境下。自我认同加上自我封闭会滋长出“高傲”。高傲是沟通的障碍之一。
我和先生在某些方面很像,但也有着差异非常大的地方。我偏重理性,而先生感性;我好细致分析,而先生总是直觉看待问题。理性的人更容易持“真理”而高傲(特别是内心缺乏安全感时),我也是如此。但和先生结婚四年,感觉大家相处还可以。摩擦当然是有的,只是对关系的影响很小。从中有很深的体会,就是如果我不愿意放下自己的高傲,就很难做到关注对方,适应对方。而一旦能放下高傲,就能更开放地看待伴侣,真正看到差异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从而不至于看到了差异,却只盼着对方来适应自己,以为自己手中掌有所谓的真理而洋洋得意。
感谢我的先生选择与我一起生活,让我拥有这样一个机会去体会与学习怎样放下自己的高傲,拥有更开放与成熟的沟通生活。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将这种“放下高傲”用在与孩子的相处上,学习用开放、平等的态度与他/她沟通。这一定是一种美好的经历。
首期家庭治疗培训A课程学员:嘉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