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学堂 >> 导师手稿
 
顾问博客精选
企业心理双月刊
心理故事
亲密粘合剂:情绪 -- 解读父母与孩童的情绪互动

录入:admin     2010-5-13  人气:2568

    情绪是社会互动的核心。当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情绪、适当调节情绪,他就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我们亲密,是因为我们一起笑,我们一起哭。”

    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谁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与谁亲密。这个人可以是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也可以是保姆。

    情绪,对于孩童来讲就是与人相交的粘合剂。

    孩子幼嫩的心灵对于身边人的情绪十分敏感。这种敏感我们要从物理学的“波”讲起。

    情绪是一种“波”     

     情绪是一种“波”,也可以说它是某种频率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了感染力。

     孩子的生命从胚胎开始就在经历这种感染。

    情绪是大脑机能成熟的第二阶段。人的脑最先长成的部分是脑干。脑干主管人的呼吸与睡眠中枢。这个部分与生存相关。接下来成长的部分,就是情绪的脑,其功用是监控周遭的人和环境是危险还是安全,负责管理人的情绪、行为、以及长期记忆。

    最后长成的是大脑皮质的部分,这个部分包含抽象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特别是左脑,管理语言,听与说的能力。

    当婴儿在2~3个月期间会出现自发性微笑,或称为内源性微笑。这是纯生理的现象。与人的互动无关。但当孩童进入6个月大之后就会出现我们常人说的“认生”现象。开始出现与人交往的互动情绪。婴儿开始对陌生人产生惧怕的情绪反应,而对经常陪伴照顾他的面孔会表达社会性的微笑。

    我们说的胎教理论就是相信婴孩在胚胎的时候已经开始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特别是“波”的形态传达的信息:妈妈的情绪,周围人的情绪,音乐、声响等等,并且被这些“波”感染。而当大脑的第二成长阶段完成之后,孩童就开始了对“波”进行记忆。这些记忆的累积就会渐渐形成我们日后的人格特征。 

    亲密是一种熟悉感     

    婴孩与母亲的亲密就是建立在情绪的互动之上。

    随着孩童自我生命形态的逐渐形成,自主性不断地成长,孩童开始有自主的能量发射自己的“波”。这个时候,孩子的口中出现了很多的“不”字,父母的“波”开始受到干扰,情绪开始接受更大的挑战。一方面是烦恼,仿佛一向任由自己摆布的奴隶如今却成了主人要来平分秋色。而另一方面却也有更快乐的享受,因为当孩子与你的互动舒服的时候,孩子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带给你一个很大的享受。

    这是亲密感形成的关键期。

    当孩童感觉到他所发出的“波”,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是快乐,是兴奋,是忧伤,是愤怒、或惧怕都是被接纳和认可的,他就会更加地开放自己,接纳更多的外界“波”进入自己的生命。与人的亲密感就这样建立了。

     所以与父母亲密的孩子正是那些他们的情绪被父母接纳和认可的孩子。 

     小明心爱的小乌龟死了,他很难过,一个人坐沙发角默默地抹眼泪。

     爸爸知道了,过去对他说:“一只乌龟死了有什么关系啊,没什么好哭的,明天爸爸给你再买一只!”

     妈妈走过去,蹲下来,对着儿子说:“妈妈小时候也养过一只小白兔,后天有一天小白兔吃了有农药的草死了,我难过了好半天。”

     这个时候小明会感觉爸爸妈妈两个人谁更靠近他的心,谁更亲密呢?

     爸爸和妈妈发出的“波”,哪一个更能够与小明的“波”产生共振呢?

     亲密是一种熟悉感。两个亲密的人是彼此熟悉对方内心世界的人。 

    疏导情绪就是医治

     当大脑的记忆功能开始启动后,人也同时开始经历伤害的体验了。

    我们受伤感觉就是那些没有被接纳、没有被认可的情绪记忆。这些情绪记忆被困锁在某个地方,一旦相似的场景出现,这些情绪记忆就会被唤醒,让人再次体验疼痛的感觉。

    而化解这些疼痛的一个手段就是疏导。 

     我们知道大脑最后长成的是皮质部分,主管思维和语言。面对受伤情绪的记忆,我们首先要完成的第一步就是认领它们。准确地说就是给这些情绪标注。一旦我们可以正确地标注,即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和定义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获得了接纳和认可,不再被困锁在生命的某个地方。这就是我们说的情绪疏导。

     这个步骤也是我们常说的同理心,共情。一次成功的共情,已经进行了部分的疗愈。    

    “一个人只要被理解和接纳,他的人格就自然地成长。”

   健康情绪互动参考及建议 

    孩子能够真实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就是理想的情绪行为表现

    以下是一个叫婷婷的女孩子的情绪描述。

    她活泼外向,高兴时就裂开嘴巴笑,生气时噘着小嘴两手叉腰说:“哼!你不跟我玩,我不跟你好了。(她当时这么说,但是很快就和小朋友和好了,她从来不会因为生气而主动地打人。)

    她生病或害怕(比如她怕狗)的时候会伤心地哭,父母或者老师搂一搂、抱一抱她很快就好了。

    平时,你跟她笑她马上回你一张甜甜的笑脸;你若和她开玩笑,给她一个生气的表情,她则会跟你开玩笑地挤挤眼。     

    婷婷这样的情绪智能是如何形成的呢?以下是给父母的参考建议:

    1. 以接纳和积极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各种情绪。例如如果孩子有脾气,那一定有原因。解决的目标不单单是化解孩子的情绪,而是要帮助孩子成长,让孩子知道下一次遇到相同的情形他应该如何面对。采用的手段可以是共情、疏导,适度的宣泄,然后耐心地与孩子回去当时的情景,引导孩子自己从困境中走出来。

     2. 父母自己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父母用适度的方式表达的自己的喜怒哀乐,孩子潜移默化中就会模仿学习。

    3. 训练孩子给自己的情绪标签,认领自己的情绪。鼓励孩子说出来:高兴的事情说出来与人分享你会更高兴,难过的事情说出来才能帮助你找到解决的办法,而愤怒的事情说出来以后你的气就已经消了一大半。

    4. 如果不愿意口头表达的孩子,就鼓励他用自己认为可行的方式表达。例如:绘画、写日记,唱歌、运动等等。

     孩子的情绪往往就是父母情绪的镜子。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不是共振产生亲密连接,就是错位形成伤害。

    我们心中的疼痛不是断裂,而是一种纠结的连接。

    一家人,让我们亲密而幸福地连接着吧!

                   摘自EAP顾问Eith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5528010009oj.html

顶部】 【关闭
 
Copyright © 2002-2024  广州好牧人心理咨询公司  版权所有